果廣法師 《自家寶藏-如來藏思想概說》講座

文宣組

Self Treasure

自僧團都監的執事卸任後,即向僧團請假閉關自修的果廣法師,於去年九月底出關,圓滿六年二個月又十五天的精進修行。因緣殊勝來到洛杉磯道場,於二月二日紀念聖嚴師父圓寂十一週年的傳燈法會之前,為信眾舉行《自家寶藏如來藏思想概說》講座。從原始佛教經典的核心義理「緣起無我」說起,並簡述大乘三系-中觀、唯識及如來藏思想的起源與發展,皆依「緣起」開展出來。

法師一開始便說明一生都是在實踐與弘揚漢傳佛教的聖嚴師父,一直期許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也能實踐與弘傳漢傳佛教,並以漢傳禪佛教與現在及未來世界的佛教接軌,並得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漢傳佛教的智慧。果廣法師提到曾聽過聖嚴師父說:漢傳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融合中國文化及經過歷代祖師大德們的探究與體證,是人類珍貴的智慧文化遺產,很值得與世界分享及世代傳承。而漢傳禪佛教的主流思想即是如來藏思想。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典阿含經中說:「如來離兩邊處中說法」,說的是緣起法。佛陀在菩提樹下徹悟生命乃至萬有皆依緣生起,非由單一的個體生起,也非由空無生起。依緣起而說無我,無我是說宇宙萬有都是依緣生起、依緣而存在。從依緣生起的萬法中,沒有一法是獨立自主生起的,也無一法是不需仰仗他緣而存在,所以說無我。而大乘三系則是深入依緣起的「法性」,從不同面向,發展出各自特色。

「中觀」以深入緣起「法性」,而說「緣起無自性」、「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法皆空」。亦即立足於「法性」:不見任何因緣所生的法,是依自己的性質生起的;亦不見任何因緣所生法存在,所以說「空」。

「唯識」則是深入說明緣起「法性」不空,而提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中觀」依緣起「法性」展開,說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皆空」;而「唯識」依緣起「法性」說「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不空,這一空一有是無礙的、不衝突的。

唯識是以無始無明所染的「識」為基礎展開;如來藏則以不受無明所染的「識性」為立足出發。此「識性」即緣起法性又稱清淨法性、佛性、如來藏、清淨本性、真如等等。如來藏思想立足清淨法性,依此而闡述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佛心眾生心等等。

如來藏思想依清淨法性展開染、淨二門,以染門來說明為何生死流轉,此染門會通唯識的依他起性及遍計所執;淨門會通中觀的自性空、一切法皆空,及唯識的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淨門再細分為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以空如來藏會通中觀的無自性、性空、一切法空,及會通唯識的圓成實性。不空如來藏會通唯識依他起性。

如來藏的特色之一在不空如來藏的發揮。亦即開顯清淨法性的功用,稱性德起用;若能消除一分無明即有一分妙用;若能徹底斷除無明,則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事實上,如來藏所謂的性德起用,與阿含經說的涅槃智,般若系的根本智、後得智,及唯識的四智是相應的,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

如來藏思想依緣起「法性」提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對眾生修學佛法有很大的鼓舞,也使得人們對修學佛法,斷除無明執著產生更有信心。同時接受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只要用心耕耘去除妄想執著,人人都是現前菩薩未來佛的觀念,會更願意尊敬、尊重每一個人。當面對順逆境時,也會鼓勵自己繼續往前。

另外果廣法師也提到如來藏思想的另一特色:代表如來藏思想的論典之一《大乘起信論》對生命的流轉有這樣論述:「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恒有無明妄念相續,未曾離故。」據此可理解:依如來藏思想,要斷除生死流轉的關鍵是在於「斷妄念相續」,而「斷妄念相續」的起修是「正念真如」。如來藏思想的「正念真如」是與「無分別心、無相、無念」相應,是依真如而「無分別心、無相、無念」;但並不是在現實的世間,什麼都不分別,也不是否定現象的存在及一切念。 如來藏所說的「無分別」是依真如而「無分別」;較具體的說是依「無我」而「無分別」,當有我就會有分別,分你我他。要做到「無分別」,就要「正念真如」或如實了知「無我」。

原始佛教阿含經裡重視「正念」,是說要時時憶念思惟佛所說的法,以如實理解法義,進而達到如實觀見無常、無我,而斷捨我見、無明、貪愛,最後以不執取一切法而體證涅槃。體證涅槃即體證真如。

如來藏思想的「正念」,是「正念真如」,是直趨涅槃。 如來藏思想的「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與原始佛教的核心義理「緣起無我」,及修行上「體證涅槃」與「體證真如」根本上是一致的;差別在於:如來藏思想在義理發揮的層面及實修方法上,發展出其特色。

法師把原始佛教及大乘三系的關係,比喻成四棵樹,這四棵樹本是同根同源,都是依緣起而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但同時又能互相融通,終歸一味,即是解脫味,完整的呈現世尊的法是「至真、至善、至美」,讓法師由衷感恩自己此生能夠出家修學佛法。

在與信眾問答部分,法師一再強調定課的重要,法師指出學佛是點滴累積熏修學習來的,修學過程不容易察覺到進步,卻容易起退心,所以恆常心很重要。不論多忙,道 業一定要堅持下去,如果太忙,寧可減少,不可斷掉。法師提出在阿含經裡,佛陀不只是教弟子來信佛而已,佛陀是要大家來看佛所看到的,佛看到的是什麼?是人生現象的真實相:是緣起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學佛修行是要發願見佛所見。禪修中體會到煩惱很少,或是寧靜舒服,那都是一種感受。當進而與「空慧」相應,空不是感覺,是見。任何佛法的修行法門,都是以見到或體證到空性為染、淨的分水領,這必與無我相應。這也會是學佛者持續修行最大的推力,以此為基礎再起修。心與空見不相離,就是更進一步在用方法用功。

法師同時也提到若能經常憶念不忘自身有如來寶藏,有清靜佛性,以此引導心向上向善。當面對強大煩惱時,也告訴自己如來寶藏是清淨的,但是被無明煩惱所染,可用拜懺同時用佛法的觀念來省思檢視自己的身語意業。佛法告訴我們:善的身語意業招感樂的果報受;不善的身語意業招感苦的果報受。因此,在感受樂果時,要感恩過去結善因緣,現當持續修善;在感受苦果時,要懺除過去所結不善因緣,現當更修善。如此,將生命導向安樂。面對不如意的人事物境,絕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的不如意認為是別人或外在造成的,這將導致苦的循環,苦無了期。

果廣法師簡明扼要點出從阿含到大乘三系各個思想要義及特色,並強調如來藏思想是依緣起「法性」為立足點出發,是究竟說,非方便說;是依佛說,與梵我思想完全無關。為被質疑為方便說及帶有神我思想的如來藏思想作澄清 。

        在師父圓寂的十一周年紀念法會,感恩法師的分享,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弘傳漢傳禪佛教的重要。因為漢傳佛教的智慧,可以帶給世人身心安定的力量,並趨向究竟離苦得安樂。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