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和尚與西方法子Gilbert對談:二十一世紀禪佛教的發展方向

八月九日上午,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在 2025 年北美弘化關懷行程中,於洛杉磯道場舉辦了一場與西方法子 Gilbert 的主題對談——「二十一世紀禪佛教的發展方向」。洛杉磯道場監院常統法師熱誠歡迎逾八十位中西方信眾親臨聆聽。法師指出,在社會快速變遷與環境危機帶來全新挑戰的當下,佛教該如何回應?當東方與西方文化相遇時,漢傳禪佛教應如何從基本佛法精神出發,開展出一條更契合新時代的弘化與修行之路,成為共同探討的核心議題。

成為聖嚴師父法子的因緣

果暉法師自中學時期即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在就讀大學期間,因參與聖嚴法師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主持的禪修活動,而確立了人生的志向。隨師學法、護法日久,出家之願日益深切,並於 2005 年承接聖嚴法師法脈,成為其傳法弟子。2018 年,果暉法師接任法鼓山僧團第六任方丈,延續並弘揚法鼓山的理念與使命。Gilbert Gutierrez 亦為聖嚴法師的傳法弟子之一,在一個很殊勝的因緣聽到聖嚴法師講經說法後,他決定要跟師父好好學佛。2002 年,他承接了聖嚴法師的法脈,擁有逾三十九年的禪修經驗。成為目前唯一常住於美國的西方法脈傳承人。多年來,他在北美各地帶領禪修並主講佛法,足跡廣佈,致力推動漢傳禪佛教在西方的弘揚與落實。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Gilbert提到禪修的內涵廣泛,包括打坐、誦經、拜懺等,所有的修行方式皆是修行的重要途徑。其實,真正的修行是本性在修行。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就如同法輪的中心軸心;而各種修行方法,如同法輪的輻條。每一條輻條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唯有中心堅固、輻條完整,法輪才能穩健而順利地向前推進,帶領我們邁向覺悟之道。

果暉法師指出修行的方法多元,皆具利益,關鍵在於善用適合自身的法門。正如《六祖壇經》所言:「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亦即法門本身並無高下之分,但眾生因根器不同,迷悟則有快慢。其實,修行的核心可以用一個「覺」字來貫穿。禪宗一方面強調開悟見性,即自覺;另一方面也著重以慈悲心助人覺悟,這是覺他。因此,圓滿的修行便是自覺、覺他並且以覺行落實於生活,果暉法師也提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至關重要,尤其是「默照」的方法。修行者需時時保持覺知,如實觀照自身的身心狀況,以及外在環境的變化,皆能清清楚楚。這份覺知涵蓋了「身、受、心、法」四念處,並在安住覺知的當下,建立起佛法中關於無常、無我與空的正知正見。唯有以此為基礎,持續薰習,方能真正離苦得樂。

禪宗如何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果暉法師提醒與會信眾,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快速發展,它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並在某些層面上改善了我們的生、老、病、死過程,減輕了痛苦。然而,關於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科學未必能給出完整的答案。金錢與物質雖然可以帶來一時的便利與舒適,卻無法徹底滿足我們對幸福與圓滿的渴求。相較之下,禪修能引導我們深刻體悟身心存在的價值,使心靈更為健康平和,培養慈悲心,進而減少衝突與戰爭,促進世界的和諧。

Gilbert提到,我們一方面要堅守佛法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需因應社會的變遷,靈活調整修行方式。佛法的精神在於包容一切眾生。同理心不只限於人類,若能將慈悲平等地對待所有的有情眾生、甚至微小的蚊蟲,則我們的慈悲心將無限擴展。真正的修行最高境界,是在現實生活中展現佛法的精神,保護地球、關愛生命。未來,也期許大家共同落實佛法的基本精神,讓慈悲智慧遍照人間。

未來的願景及對下一代的期望

對未來,Gilbert抱持著深切的願景,並寄予下一代高度的期望。正如聖嚴法師所倡導——「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Gilbert期盼能以六度波羅蜜作為實踐的道路,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等修行法門,將這份理想一步步付諸實現。他期許佛法的正知正見能夠不斷流傳,讓佛法的光明與智慧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這份願心不僅是個人的追求,更是希望能與大眾共同發心,讓弘法利生的精神在未來時代不斷延續,一代傳一代,讓人間淨土的願景終將實現。

對於展望未來,果暉法師特別指出,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弘法事業亟需國際化與年輕化,必須廣納更多國際人才,一同參與弘法與護法的工作。他強調,佛教弘化不僅要與時俱進,更要與世界各宗教交流合作,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共同致力於促進人類的福祉。法師進一步鼓勵信眾:學佛修行,首要生起感恩心與慈悲心。感恩心能消融自我的執著,慈悲心則能廣大利益眾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踐菩薩道,讓佛法在世間發揮最大的光明與力量。

文:張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