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懺》,相傳為世尊幼子「羅侯羅」化身的宋代知禮和尚,根據《大悲心 陀羅尼經》為主題,所發展編寫制定出的儀軌,它包含了大悲咒,及經典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涵蓋了安置道場、 結界、供養、入懺、啟懺及懺悔、觀行的種種程序 和儀式。

《大悲懺》 是懺門的ㄧ種,也是佛法中的「事門」,透過「事相」、「儀軌」的形式,透過聲音、梵唄、莊嚴的道場、虔穆的信眾,集體共同震盪, 共同表彰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操,依此,它也是ㄧ項「共修的法門」。

持誦大悲咒,透過ㄧ心不亂的持誦,虔誠祈求加被,稱念的同時,體驗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及般若智慧, 進而反觀自身,起慚愧心,洗滌內心的執著,發菩提願,做到聖嚴師父說的先從「念觀音、求觀音」,進而「學觀音、做觀音」,把人人都當做觀音, 最後自己學做別人的觀音,做觀音百千億化身,拔除眾生苦難,協助眾生早日證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