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悅的人生

洛杉磯道場悅眾成長營 (曉亞洛杉磯道場報導)

workshop2019

 照片分享

法鼓山護法總會副總會長許仁壽於5月 25、 26日兩天,為洛杉磯道場悅眾義工舉辦「悅眾成長營」,課程內容以「禪悅的人生」為主題,分別從人生三大事:「生活要快樂」、「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三個面向層次,闡述如何將佛法的智慧實際應用於生活當中、成長自己利益他人的課題 。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開營勉勵與會學員,要一點一滴去除無明煩惱,隨時回到佛法,不斷慚愧、懺悔、修行。珍惜當下所結的好緣,學習轉念,以智慧處理問題,以慈悲對待所有眾生。代理監院常悅法師則對於許仁壽老師於僧伽大學授課時「廣種福田」的分享印象深刻,讓他從心態上轉變,「不是僧團需要我做事,而是我需要僧團去做很多事。」就如種籽需要土地才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成佛則要廣結善緣

許仁壽老師於1993年皈依聖嚴師父,他認為今生能夠學佛是很難得的機緣,機率的微渺如佛經所言「盲龜穿孔」,鼓勵大家要珍惜如此善緣,努力修行。「有很多人把佛法當一件事,工作當一件事,修行當一件事,如果不能結合佛法與生活,方向會有偏差,盲目跟隨生命河流往下走,陷入輪迴之中。」

課程一開始,許仁壽老師破題:「如何衡量你的一生?」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曾於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如何樂在工作?如何才能擁有圓滿人生?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原則(正直的人生觀)?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大部分人都是模糊懵懂的,如果能把時間軸往前拉,不要等到退休,從當下開始檢視自己,將所修學的佛法落實在工作、生活上,每天不斷薰習,往那個方向走,抱持主動積極、實事求是的正向態度,自然能活得快樂、過得有意義。

「我在六十歲時決定做兩件事,做為送給自己一甲子的禮物。一個是「打坐」,一個是觀人生三大事。」許仁壽老師開始“一日不坐,一日不食”他開玩笑:「許仁壽恐嚇許仁壽,不打坐就不給飯吃。」藉由每日的打坐鍊心,慢慢學習做心的主人,「鍊心比練腿功夫更重要!」他鼓勵學員:「從今天開始送自己一個禮物。」

所謂的人生三大事:生活要快樂、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如何能做到,要誠實地問自己:這一生結束後想去哪裡?要如何做?就像衛星導航系統需先設定前往的目標,才能決定路線、往哪個方向走。「佛經是佛陀留給眾生的處方籤,要觀照自己是生什麼種病,才能對症下藥。及早學習生命這堂課,才能有改變的機會。」「了生死,生命就有意義,生活就會快樂。」

「生活要快樂」的部分,一般世間的快樂不外是:1.設定目標、達成後的快樂;2.家人朋友相聚精神愉悅的快樂;3.做公益助人自我滿足的快樂。然而帶來這些快樂的人事物皆是外境,外境為因緣所生,是無常、無我,當因緣轉變後,快樂的因子便消失,「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如果不能如實接受因緣的變化無常,而想要控制、擁有,這便是生活不快樂的原因。「學習面對世間現象漸漸放下,不斷練習,明瞭快樂所建築的事物是因緣所生,如果永遠在攀外境的緣,是不會快樂的。」

「我們要認清誰是主,誰是客。不要為記憶、外境所主宰影響,跟隨習性流轉。」

許仁壽老師提出這些問題的調處,包括:1.四聖締 2.新五四 3.三無漏學 4.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其中「持戒」即是開始鍊心,明瞭許多事情是自己做不了主的,要把握當下因緣,盡心盡力即好。「如實面對外在依報環境乃因緣所生,如果快樂依賴在這些變幻無常的外境,那麼人生只有百分之五十是快樂的,一半是彩色,另一半是黑白。」

「生命有意義」的部分,許仁壽老師說藉由工作來修行,他舉例2003至 2006這三年擔任中華郵政董事長職位,受非專業、空降的質疑,他運用師父的教法,抱持廣種福田的心態,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同理傾聽大家的問題,共同尋求解決方法。當時中華郵政有兩萬六千名員工,以一口四家的規模計算便有十萬個人,「如果我能有這個因緣,運用信仰的佛法,將影響十萬個人的企業經營好,等於安頓十萬個人的家庭,這何嘗不是廣種福田的一種方式。」用這種轉念的態度、寓修行於工作,讓他在短短三年時間將原先的質疑化為認同。這種種的挑戰都是觀照、學習的機會,讓我們能夠產生智慧來做轉變。

師父開示生命的意義是「受報」與「還願」,依據個人因果來受報,借境鍊心,增長智慧與慈悲,用佛法感化自己,以身語意感動他人。唯有提昇自己的品質,身體力行佛陀教誨,才能影響別人,進而建設人間淨土。「禍福由因,改變在緣」,藉由戒定慧修學,廣結善緣,用方法改變緣的部分,讓它不會形成不好的果。不論現前的是順境或逆境,將其視為修行的契機、逆增上緣,一心往回家的路走。所有的功德、福德皆不重要,執著功德將會增長傲慢心,不僅對修行沒有益處反而生起更大的煩惱心。「來法鼓山親近道場,是幫助你修這期生命的學分,要感恩有這個道場,有鍊心的機會,加緊用功,不要等到退休以後才開始,你不知道問題究竟在哪裡要從何處用功。」

「生死皆自在」部分,許仁壽老師談論了佛教的生死觀及隨願往生。

佛教生死觀為三世因果、輪迴,隨重、隨習、隨念、隨願往生。關懷臨終者時,鼓勵其提起善念,放下罣礙之事,回想一生之中做了哪些善事,留下甚麼美好回憶。縱使無法隨願往生,至少能做到隨念往生。

隨願往生包含:乘願再來及往生西方淨土世界。許仁壽老師推薦學員閱讀《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及《生死50問》兩本書。修行的基本功課是立足五戒十善,修解脫道,行菩薩道。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為人處世道理,即立足五戒十善,解行並重,教觀並重。聖嚴師父的《三十七道品講記》是他推薦的另一本書,三十七道品共分七個階段: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闡述的的是佛法的基礎修行方法,是修行著手處,若能依此三十七法循序修習有成,即可淡化煩惱,獲得解脫。「教理要懂才能生活有快樂,生命有意義。」「讓自己減少煩惱是修解脫道;讓他人減少煩惱是修菩薩道。」

課程中介紹了《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持名念佛;《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發心出家為沙門、發無上菩提心、修一切功德、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三種福業及九品蓮花。此外,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世界必需有恭敬心及至誠懇切的心,最重要的是:信、願、行。要以百分之百的信心,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平日以虔誠恭敬的心觀想、觀像念佛,深植八識田中,修清淨心,與諸佛磁場相應,自然在人生最後時刻能夠與佛感應隨願往生,無論是乘願再來或是往生佛國淨土。

道理知道以後,該如何做到?關鍵是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努力修行,理觀與事修並重。懂得教理之後,便要依循方法(如禪修、觀音法門)一點一滴踏實精進學習。並且以終為始,把終點做為目標,反思今天的我應該如何達成目標?如何前進?目標確立後即義無反顧全力以赴。

在Q&A時間,有學員問道佛法如何看待財務投資,許仁壽老師回答正當投資是ok的,但投資存在不確定性,需做好危機管理。三十餘年證券金融職業生涯,他從未開戶交易股票,並非害怕虧損,而是利益迴避。把自己框住,這是一種紀律,如同修戒,對於修行也有助益。

許仁壽老師以風趣幽默的方式、淺顯易懂的講述,讓悅眾學員經過兩天的課程,明白生活要快樂、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皆要從當下做起,親近善知識。具足往生淨土的資糧,必需立足人天善法,修解脫道,行菩薩道,將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當中,減輕、淡化自己與他人的煩惱。「兩天的課程內容大部分我都希望自己能做到,不管是已經做的或是將來會做的。」他也以此勉勵大家, 把握今生殊勝學佛因緣,精進用功修學,設定目標之後,堅定往前邁進。

剛從外地參加孩子畢業典禮回來的Sarah師姐, 聽了許副總會長的分享,覺得這次講座也適合給所有剛畢業的學生,特別是談到「生活要快樂」跟「生命有意義」這部分。有義工菩薩說這次的講座非常接地氣、許副總不是來探討佛法的深奧經論, 而是以最簡單的語言文字告訴我們觀察生活中的因果循環而不再種下另一個惡因、 就是佛法智慧的產生。佛法是活用在生活裡, 修學佛法是來改變自己、提昇自己, 而不是用來說教改變別人。深受許菩薩的誠懇謙虛將佛法一步一腳印落實在生活中所感動, 相信經過這兩天的課程,我們能漸漸學習監院果見法師期許義工的「轉變、轉念、轉行」。

除了悅眾成長營,許仁壽老師也於5月24日(星期五)晚上進行《紅塵好修行》公開演講,吸引了許多信眾前來聆聽。他以在金融界服務的經歷,分享如何運用佛法做到理財不理債,將禪修與實務工作融合,學習如何在紅塵中依舊保有一顆清淨心,以內化的宗教信仰帶給自己與他人福慧盈滿的禪悅人生。

許仁壽老師曾任台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富邦綜合證券董事長、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研究所學程任教 、法鼓山法行會會長...,人生歷練豐富,修學佛法多年,從生活中體會醞釀出來的智慧與慈悲,讓他於授課中能以更貼近聽者的心與立場,化繁為簡,次第分明傳達實用的佛陀教誨。如能依教奉行,以佛法感化自己,以身語意感動他人,便能生活有快樂、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

(曉亞洛杉磯道場報導)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