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醒法師 - 照見五蘊皆空, 你也有神通, 如何扭轉現世報 

林果開       04/16, 04/18, 04/19/2009

 

     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 果醒法師來到LA道場關懷悅眾、培訓分組練習及討論, 並為我們做了三場有關佛法正知見的演講. 慈眉善目又笑容可掬的果醒法師, 自稱是摩登和尚, 演講時配合他手提電腦的幻燈片, 又說了許多有趣的實例以及練習方法, 幫助大家對一些抽象的佛法觀念, 有了具體而進一步的了解, 並實踐於生活中.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中的色蘊是物質的部分, 其他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心的功能部分. 例如: 我講話你聽到了沒有? 講話是行蘊, 聽到是耳受. 感覺很舒服是受蘊. 我們的心具有許多功能, 除了受蘊、想蘊之外, 不是行蘊就是識蘊. 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們這五蘊全都用上了.

1. 『色蘊』
有十四個對象 : 眼、耳、鼻、舌、身, 色、聲、香、味、觸, 地、水、火、風. 

2. 『受蘊』
看到是眼受, 聽到是耳受, 嗅到是鼻受, 嚐到是舌受, 感覺是身受. 我們的感受, 簡單可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也可細分為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 

3. 『想蘊』
心、相合成「想」這個字, 即是心取相, 是心的一種功能. 回想即是將記憶資料庫中的相(影像、畫面、形相、印象)拉出來.

4. 『行蘊』
用心去執行某種功能, 用意志去驅動身體. 有身行(業)-身體的行為, 口行(業)-用口說話的行為, 意行(業)-用意識去思考的行為. 例如 : 用心注意聽、眼晴會盯著對象看. 根據以往的經驗對他人的行為下判斷. 由坐而站.

5. 『識蘊』
儲藏於意識中的種子(經驗、業力)現形於生活中. 每人天生具有錄影(色)、錄音(聲)、錄聞過的味(香)、錄吃過的口感(味)、錄接觸過的感覺(觸)而儲藏於意識中的功能, 並且會自動的播放, 由念頭或記憶中不斷的浮現出來. 

     法師一面藉著幻燈片, 問我們問題, 又說故事實例, 來釐清大家對五蘊的觀念, 並且深入簡出的談到五蘊皆空的道理. 

     每個人看到布希總統表情的想法都不一樣, 會說是沈思或懊惱或憂國憂民. 你們看到的是布希嗎? 還是自己的想法? 也許很少人會想到“是不是我的想法.”你們看到的是布希本人嗎? 有沒有布希在這裡? 那麼他是誰? 他不在這裡, 這只是他的相片, 去摸這相片就摸不到他人. 那麼在相片中的他就是一個影像, 我們由這個影像連接到腦海檔案庫裡的資料, 去判斷他是何表情, 而產生出我看此相片時的想法. 相片、影像是色蘊, 聯想、判斷、想法是行蘊, 看到後的感覺(布希在沈思)是受蘊. 我們回想是想蘊, 回想時去選擇記憶中的影像及相關故事是行蘊. 

     想到某人就氣, 我這麼慘就是因為他. 到底是對他感到不舒服? 還是對記憶的那部分不舒服? 把記憶拉出來, 將影像當成真實的他, 才會對他感覺不舒服. 而且在影像中必先認定有「我」這個當事者, 才會分別出「他」這個對象. 因為有了這個想法 — 這是我、那是他, 才會想到他, 就產生感受. 若明白記憶中的人物只是個影像, 就如同相片一樣, 相片本身只是張紙, 念頭中的人物並不在裡面, 不是真的, 只不過是自己想出來的假相. 又何必對一張相紙, 或記憶中的影像, 去生氣呢! 

   

     色蘊是空性的, 「空」就是「無我」, 無我就是裡面沒有人(我). 影像本身是沒有好壞的. 若是不在記憶中放入我、他的觀念, 就不會一想到某人就聯想到自己, 以及兩人之間過去發生的事, 就不會產生不舒服的負面情緒. 沒有分別心, 就沒有所謂的正面、負面, 也沒有去接受、面對、處理、放下的它. 練習: 把念頭中的影像當做是色蘊, 可從相片開始練習, 去想相片中並沒有人在裡面, 看到師父的影像, 不應該是師父, 傷心師父不見了, 卻從未看過他本人啊. 色蘊是無常的, 不過是隨著我們心念的變化而改變對它的印象, 並改變我們對它的感受. 在生活中常去練習此正確的知見, 就不需要去上目前流行的有關心靈成長、轉化負面情緒的課了. 

     人心並不單純, 對浮現心頭的影像, 會立刻做分別、做聯想, 這股心力己太強了而成為習慣. 若是沒有禪定的功夫, 在打坐時就會出現攜家帶眷般的成串念頭. 改變想法、心態就是「禪修」. 禪修是要活在現在(當下), 我們卻不斷把記憶中的人、事、物當成真的, 如此活在現在就會很辛苦. 若是將心頭的影像, 當成是一堆堆的色蘊, 就不會這麼辛苦. 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快樂或痛苦, 都與過去的記憶有關, 若能將記憶的包袱拿掉, 每個人都可活得很快樂. 

     大多數人一直都在追求某種感受, 也喜歡延長樂受(舒服的)的感覺. 若是將感覺(感受)的承受度(range)比喻成音域, 人們會認為超過某個音域的感受即是苦. 如果唱歌的音域很大, 就可以唱到很高的音或很低的音. 其實每個人感受的音域是很廣的, 卻往往被自己限制住了. 如果感受的承受度很大, 很痛時也不會覺得那麼痛, 就不用打止痛針了. 像聖嚴師父頭很痛時, 眉頭都不皺一下. 

     只要我們不能看出現象是空性的, 我們的心就會隨著已經習慣的想法而進行下去, 也會隨著現象跑來跑去. 例如我打坐, 腳踝就會發熱、發麻、抽痛, 沒想到與腳部有連帶關係的肩膀卻鬆下來了. 假設換成這是千載難逢的概念, 只要腳哪裡痛, 就有治療身體某部位的效果, 是不是就想趕快痛而坐得久些? 因為我們不喜歡痛、不舒服的感覺, 才會打坐一腳痛就連接到放腿、看時間的動作. 而會發現我們的行為模式, 會被慣常的想法、心態而牽引出來. 其實我們的心是有無限的可能, 我們可以去違背習氣, 但是往往選擇順著習氣, 這就是行蘊、識蘊的功能, 以及無明, 無明就是要把那個痛當成我. 痛是不是我? 師父常說, 腿痛不是我的腿痛. 練習想這不舒服, 不是我, 只是個感受, 不是我哪個地方不舒服. 如此可擴展感受的音域. 感受的音域大, 就容易接受各種感受、不那麼在乎感受, 不那麼敏感, 感受也不會那麼強烈. 擴大了自己感覺(受)的音域, 連帶的對物質的欲求也會減少, 例如不一定要住大房子, 住小房子也很好. 如此過生活就不會挑剔, 容易知足自在.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不要感覺是我在樂受或苦受, 如果樂受的是我, 當快樂消逝, 我就該不見了, 我卻在這裡. 如果樂受的不是我, 當快樂消逝, 我還在這裡. 苦、樂的不是我, 這些感受只是我的想法, 自己認為我在痛、我在受苦. 「受蘊」的苦受、樂受其本質是無我的, 是中性的, 也是無常的, 會隨著我們的想法而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食物本身是中性的, 無所謂好不好吃, 只是由著每個人的判斷、看法而變得好吃或不好吃, 若我認為太淡而不好吃就會有苦受. 既然感受會因人、因心情、因情況而異, 我們就可以自由運用其沒有一定本質的空性, 來改變自己的想法, 而改變感受. 練習想每個現象都是來來去去的, 不舒服的感覺必然會過去的, 身體上的疼痛也必然會減少而停止的, 而容易熬過痛苦時光. 

     看到記憶中浮現出的東西, 由於記憶並不單純, 不只是有色蘊, 還有我們的行蘊、受蘊、識蘊, 以及無明在內. 因為無明而認為我就是它. 很有定力的人, 看到的是一個像接一個像. 「想蘊」是會轉換的. 想一隻小貓, 想完我人仍在這裡. 想一段故事, 不想了, 我這人還在不在? 不在的話我就死掉了. 這表示想蘊是會變來變去的. 現在敲引磬, 聽到的是引磬聲, 也可說聽到的是“有聲音”. 不敲的時候, 有沒有聽到聲音? 還是沒辦法聽到聲音? 這兩者是不同的. 若是聽到了, 是不是聽到“沒聲音”? 光亮時看到的是東西(有色), 關燈時看到的是黑暗(無色), 東西仍在那裡.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都是覺性的覺知功能, 覺性可以辨識有聲音、沒聲音, 有形像、沒形像. 我們的覺性不會因為現象的有無而消失. 人死了, 只是色身死了, 覺性是不會死的. 覺性有如一面鏡子(大圓鏡智), 所有現象在鏡中來來去去, 現象消失, 鏡子仍在. 我們的五蘊是來來去去的, 我們的心(鏡子)或覺性是空性的, 是沒來沒去的. 我們很有希望, 因為覺性不會死. 

     我們的心態、態度、信心、耐心都屬於「行蘊」, 是覺性的功能. 行蘊本身雖無實質的東西, 卻會形成不同的果報或現象. 以“稀有難得”或是“估且聽之”的不同態度來聽演講, 無論演說的好不好, 可以聽得津津有味, 也可以先尿遁離席, 聽完的收獲必定是截然不同. 抱著“稀有難得”態度生活的人, 即使面對一無是處的人, 也會找出他的一些優點. 許多人的信心, 都建立在某些外在的條件下, 例如認為我漂亮、有能力、有財力、有好的工作、有權力能做決定、有地位. 練習: 將這些外在的條件當成是“會變動的現象”, 現象內是“沒有我”的. 如此才不會在失去 這條件時, 失去我的信心. 

     「識蘊」有儲藏、現形的錄影、放映功能. 在每個當下, 過去的事自然浮現心頭, 會冒出個念頭、意念、心態, 而產生感受. 我們內心深處有各式各樣的感受, 卻往往怕不舒服, 先壓抑下去而未表現出來. 練習坐著, 好好放鬆, 不逃避念頭, 讓它自然浮現, 就會不斷的呈現出一連串在識蘊中的影像, 甚至會看到前世. 有位女士從小就不敢用水洗臉, 也不敢看溪流、大海. 在練習放鬆後, 終於在記憶中浮現出她由水裡往上看那射入水中陽光的影像, 這前世被淹而儲藏於意識中的恐懼經驗, 使她此世就不由自主的怕水. 教她練習看清這是前世留藏的影像, 與現在的自己無關. 一週後, 她就敢用水洗臉, 不怕水了. 

     禪師開悟後徹底明白五蘊皆空, 發覺沒有一樣東西是心外的, 諸法唯心造, 無一法不是心. 比如視覺是光線傳到視神經再傳到視丘, 聽覺、觸覺也都是透過體內的辨識中心才起作用, 才產生影像於腦內, 都不在體外. 外面的世界基本上是中性的, 只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禪宗認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圓滿的, 只要我們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 一定可以圓滿如意. 



【你也有神通】與【如何扭轉現世報】

     「生活禪」就是將打坐的狀況延伸到生活中, 在生活中練習禪法, 生活就是禪. 但要配合正確的觀念、知見, 才能維持在行、住、坐、臥中不斷的回到方法上, 把心收回來, 專注於當下, 清清楚楚的覺知自己的念頭、行為及所處的環境情況, 做到與打坐時一般的體驗, 能夠放鬆、保持寧靜、安詳. 例如某個好友去世了, 知道後很悲傷. 為什麼我不知道就不悲傷? 不知道並不表示他沒死啊! 不論知不知道, 他已死的事實不變. 

     一般人認知的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我們本有所謂的各種神通, 以及與佛陀一般的佛性智慧, 卻因無明、心不清淨、定的功夫不夠而發揮不出來. 由於人們做不到, 才認為這些是神通. 人死了離開肉體是以意念溝通, 有前五個神通. 對靈界眾生而言他們有的這些能力不是神通, 反而認為活人能用手移動杯子才是神通, 因為他們沒有肉體而做不到. 

     「神通」就是我們「心的功能」或「用」, 用心產生一個現象(五蘊)的功能. 有云“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五蘊”, “喝水與擔柴, 神通即妙用” , 妙用指心無限的功能, 人們卻只有侷限的功能. 如挨罵時可以有十幾種反應, 我們往往是固定的一種反應(反罵回去). 能夠轉變心態是神通. 譬如由看不順眼轉為順眼, 由估且聽之轉為珍惜專心的聽, 由排斥轉為欣賞. 

     「習性」是習慣固有模式的反應. 例如他罵我, 我就罵他, 兩人都不開心. 我們順著習性生活了這麼久, 卻未想到這就是果報. 「果報或業報」是由認知產生的現象(結果). 因為我認為被罵, 而反罵, 才有生氣的報應. 不是不報, 只是你不知道. 「每個當下的身心狀態, 都是你選擇的現世報.」 改變心態, 即可扭轉現世報. 若你 選擇謙虛的態度, 就能引發他人的謙虛態度, 而有良好互動的現世報. 

     禪修創造「定」的果報–定樂、解脫樂, 我們可以在每個當下練習禪修, 以定樂為果報目標. 隨時練習身心覺察–心(想法/心態)、受(身感受/心感受)、身(動作/表情)而體驗到其間的相互影響. 如看人表情、聽人說話(音量/語氣/內容)的想法, 心的感受(高興/不高興, 舒服/不舒服), 我身體的感覺(鬆弛/緊繃). 其實這當下產生的感受, 愉悅或痛苦即是現世報. 練習不隨順自己的習性, 逆向思考, 發揮出心的功能, 去控制心念, 不聯結負面的感覺. 心能做主, 才會自在. 練習念念不思前境, 切斷聯想, 放下記憶的包袱. 用神通扭轉為好心態, 說好話、做好事, 創造好的現世報.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