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醒法師洛杉磯帶領「楞嚴與修行」二日營

《曉亞洛杉磯道場報導》鑽研楞嚴經多年的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來美處理公務之餘,特於6月 3日、4日兩天為此地信眾帶領「楞嚴與修行」二日營,雖然課程公佈時間只有短短數天, 依舊吸引了上百位學員報名參加。《楞嚴經》直指真心本來面目,反妄歸真,從有能、所之分別心到能、所雙亡,雖然義理深奧,法師以生動的譬喻與別出心裁的道具,在輕鬆的氣氛下激發學員反思「性」與「相」的本質,如何將禪與生命經驗結合,從習慣向外攀緣的心回歸至本有佛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天的課程雖然短暫,卻擦出了許多珍貴的智慧火花,果醒法師勉勵學員把身體作為修行工具,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念念修,時時修,處處修,把最完美的功能修鍊出來,最終定能跳脫習性窠臼,找回本自具足之光明自性。

       果醒法師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具備見聞覺知功能的心,它的本質是無所住、照而不動,無形無相、不生不滅,是凡夫妄想執著,把客塵煩惱當做是「我」,不斷地認物為我,認境為真,以致產生種種無明痛苦。「性」是無所照、無所不照的本心,「相」是六根所對的境,每個相皆是我所感知的。眾生往往為六塵所迷惑,看不清楚真心,就好比只看見旋火輪所形成的光圈,卻不明白每個剎那其實皆有無數的生滅,此滅故彼生,此生故彼滅。於是不斷執著於已消失的前念,後念緣前念、念頭纏繞相續,這便是貪瞋癡煩惱的起源。法師也提到,用平等心對待萬物,沒有歡喜,也沒有討厭,遇見每個人都像是初次看見,沒有好惡之心,無相無念,不要把記憶中的影像當成實體,隨之起伏擺動。

article

        太陽不會選擇照耀對象,我們的心就如太陽般應該也是普照萬物,卻因有能所的分別心著境在局部的相中,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交互作用下迷失了原本清淨無染的真心。當起了貪瞋癡念頭時,要問自己是誰在貪、誰起了瞋心、誰在愚痴?如果是「我」,那個「我」又是誰?法師鼓勵大家在生活中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清楚覺知根本沒有一個「我」,也沒有與之對立的對象,心如鏡子反映種種外相,但鏡子本身卻是無相的。 關於記憶的部份,我們一般人很難不受其影響,會受過去的認知、想法、腦海中儲存的影像所操縱。 當外境顯現時,連結相應記憶,認為有你、有我、有好壞,「其實一切都是你」。如果心不明,便不會有我相與人相,看到的全是妄心所建構起來的虛妄表相。有能所的分別影像並非真實,心中的媽媽只是一個色相不是媽媽,要認清楚記憶並不是你,原諒、包容一個人其實是原諒、包容你自己的記憶。法師闡釋所謂的「影響」,就是受看見的影像(影)、聽見的聲音(響)所左右,自己連結記憶中的影跟響,謂之「影響」,這是認物為己、認動為身、認動為境。

              法師用波浪與海水做比喻,波浪來來去去代表了現象的生滅,自性就如同海水,不因外相而改變它的本質;或是鏡子會映照出各種外相,但外相消失後鏡子還是鏡子,不會有所增減。「無我」與「空」並不是沒有,而是所有外在世界都是自心緣外境所產生,萬法唯心造。 果醒法師以霓虹鐘作為道具向大家解釋,一念消失,一念生起,念頭是不斷生滅,色相在A點起來、消失,在B點起來、消失,這其中有數十個生滅,但如同霓虹鐘的光點閃爍速度非常快,於是形成不間斷相續的圓圈,以為有一個實體在時空中穿梭。很難察覺前念已經消失,眾生只看到滅相,緣已消失的前念,於是產生能所與種種貪瞋癡妄心。當下是心,過去後即是物、境,凡夫只見到念頭的滅,卻永遠看不見念頭的生起,當我們感知到一個意念時事實上它已經滅去了。 

        雖然理解了身體不是我,但是仍然要利用這個難得的人身,用這個喜怒哀樂的功能,積極地投入修行。佛經中提到,六道中難得的「人身」有三種殊勝之處,即憶念勝、梵行勝及勤勇勝,也就是思惟能力、慚愧心與意志力的三種特質。正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要珍惜此生這個難得能聽經聞法、藉由修行不斷向上提昇的因緣,把惡業轉為善業,隨緣消舊業。學習佛法正知見,並且運用到生活當中,轉為真實的體驗,在每個時刻,以實際操作,體證祖師大德的無價智慧,回復到無相、沒來沒去、不生不滅的心性─即本來面目。article 02      

 這次「楞嚴與修行」二日營有不少學員開了很遠的車程過來參加,平日在橙縣參與共修活動的李晴涵菩薩認為,此次課程讓她很深刻的體會是,果醒法師教導大家要經常鍊心,瞭解心中的感覺不是我,身體也不是我,練習放下外在的人、事、物。所有的煩惱皆來自取相,把感覺當成自己。因此,我們要練習反向操作,把身體當成有數十年壽命的使用工具,用身體來利益眾生,隨時隨地修行。

  另一位學員Alice菩薩謙稱自己是佛法的初學者,她表示聴聞了法師兩天的開示指導之後法喜充滿,因為找到了修行的著力點,生命充滿了希望,「因為我相信了佛性本自具足,這次的上課因緣真真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