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慨法師講「梵唄與修行」- 心得分享 

7/16/2015

鄭常影

這次果慨法師分享的「梵唄與修行」的課程,真讓當了好幾年執掌法器悅眾的我,何止是獲益良多,更有當頭棒喝的感覺。因為上課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且來上課的大部份是內部悅眾菩薩,所以法師直接就把話題重點放在修行層面上。「梵唄不能被當成音樂來理解」,法師很認真的說,「它不是只用嘴巴唱唱,手打打法器就算,真正的梵唄是要用止息妄念的清淨的心去唱」,因為「梵」在印度話是「清淨」之意。止息了妄念,心就清淨,心清淨人就會安定,所以說梵唄是有修定的功能。若悅眾老是念頭很多,又很在意自我表現的話,就沒法真正唱出梵音,也沒法真正的在打法器。悅眾是要帶領大眾的,若悅眾能夠用清淨安定的聲音來唱頌,法器又打得專注和諧,這樣才能讓法會有「以法相會」和「內修外弘」的功能,這種氛圍才能感染大眾,令大眾法喜充滿,所以悅眾要有禪修功夫。法師告訴我們「用禪修的方法做法會是法鼓山獨有的。」這一刻我明白到為什麼我在總本山,參加水陸法會時有一種很被攝受又非常法喜充滿的感覺。當下決定下課回家後,立即上網報名即將舉行的禪三活動。

法師接著與我們說「理與事」,「理」是道理,「事」是現象,一切現象都有它背後的道理。當悅眾的「理」就是好好的領眾與和眾, 只罣礙著個人的表現是「事」; 又比如說午供時用的飯,「理」就是供養三寶,那碗飯該是裝成圓的或是平的是「事」; 又比如來法鼓山做義工,「理」是奉獻自已,把自已供養給三寶,若計較要做多少或要做什麼就是「事」。法師舉這些例子是要我們學會用「理」去作事,若不去看「理」而只執著在「事」上的各種現象,就很容易有人、 我、是非的煩惱。這樣說,法師跟我們上這堂課是「事」, 背後的「理」是教育和弘法。本來覺得課程有點短,可是我這不就是執著在「事」上了嗎? 重點是「理」, 我們都有被教育到,知道原來「梵唄」與禪修是息息相關的。 在這堂課之後,我明白了什麼是真真的梵唄,學會了如何當一個稱職的悅眾。

倪果總

法師以「梵唄」的次第帶進「默照禪修」的方法。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的說法! 以往只知道佛法有修學次第,禪修有修學次第,端沒想到就連梵唄也講次第。

法師引用《法華經》中的文句「梵音微妙,令人樂聞」來說明,如果能以發自內心的梵音聲,如法地奉誦佛號、經文或持咒,就能有自利利他的利益。梵唄,不只是光會哇啦哇啦的唱,而是要用默照的修行方法,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唱誦,並且在唱誦時,要檢查自己的身心是否放鬆,就如同打坐時,從「散亂心」到「集中心」,到「統一心」,再到「無心」的過程。而執掌法器者,稱為「悅眾」,也稱為「領眾」,倒不是因為自己可以先起腔,或是唱的聲音高就是在領眾,而是在法會過程中要能去配合大家,成為「和眾」的人。在這當中並無自我, 是要放掉自我,如此才能以禪修的方法辦好法會。法師還說,「我們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惟有放下自我,請求三寶、佛菩薩的加持,才能成事。」非常非常認同法師所說的,除了自己心的力量要夠大之外,更是需要佛力加持!

最令我震撼的是,法師由梵唄修行法門引申到另一條修行路 - 萬行菩薩的義工修行。法師說,當義工,不是做長工,而是一種無我的修行。換句話說,當我們雙腳踏進了法鼓山的山門,是要用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學習放下自我。因此法師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如果還把道場外的習氣帶進來,跟法師要求這個, 討價還價那個,或是挑揀工作的輕重,那就得考慮自己是不是走錯地方了。

有人想要當義工,往往找不到契合的地方;或是有諸多牽絆,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法師引用佛遺教經中的「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告訴我們,修行過程不是沒有「境」就算是好,而是在遇到「境」時,自己能有多少能力不被這種「境」給影響。如果確知當義工是ㄧ種實際練習「放下自我」,那麼自然就跟作長工不一樣!

覺得自己很幸福!不但沒有錯過果慨法師的弘講,還從中獲得莫大的助益及感動!感恩常住法師護念大家的這份用心,在果慨法師緊湊的行程中,還特別安排了一個整天不對外的成長營來提起義工們的正念,增長義工們的道心。

佛法這麼好!能奉獻自己多麼好!為此,我殷殷地向佛菩薩祈求,「滾滾紅塵俗事多, 再忙,一個月至少一次的將自己從忙碌中抽離,把自己供養出來,當我有軟弱的時候,請讓我仰仗佛菩薩的名號,心力增強!並能堅定地跟著師父的腳步,行走在菩薩道上,承接鼓槌,續擊法鼓。」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