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無我」禪修研習營

3/24/2014 - 3/30/2014


曉亞整理撰寫

紐約「象岡禪修中心」暨「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3/24-3/30一連七天於洛杉磯道場帶領『教理「無我」禪修研習營』,吸引體系內外的信眾參加,一同來學習如何將佛法教理中「無我、緣起性空」的觀念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摒除我執,不將紛雜的外相與本心畫上等號,讓心如同太陽般普照萬物,不執取任何生滅現象。法師直指人心的開示,讓所有學員體悟到具有見聞覺知功能的心,它的本質永遠在定的狀態,是無所住、照而不動,無形無相、不生不滅,是凡夫的妄想把客塵煩惱當做是「我」,不斷地認物為我,以致產生種種無明痛苦。

這次的「無我研習營」在週一至週五連續五個晚上及星期六、星期日兩天舉行,法師以其一貫生動幽默、善巧譬喻的方式為學員解說何為「我」、何為「無我」,性與相的分別、攀緣心與無能所的真心,以及《楞嚴經》中有關覺性、空性、三細六粗的介紹,並指導大眾默照禪與話頭禪的練習,在吸收觀念之後以實修的方式體會祖師大德的智慧。

在課堂上學員不斷提出問題,激發出許多火花,一位西方眾對於法師所講的「外在現象是不是真心」有些疑惑,他認為是不是因為每個人不同的觀點,而對外相產生相異的看法?法師解釋這不是不同觀點的問題,而是相與心根本不同,一般人卻執相為心,把自己見聞覺知的對象當成是「我」,將所感知到的色、身、香、味、觸、法與自我連結。

  

 

 


法師用波浪與海水做比喻,波浪來來去去代表了現象的生滅,自性就如同海水,不因外相而改變它的本質;或是鏡子會映照出各種外相,但外相消失後鏡子還是鏡子,不會有所增減。

我們往往為六塵所迷惑,看不清楚真心,就好比於黑暗中見到法師手中揮舞的香連成一束光圈,只見著光圈卻看不到它的本質─一個光點。心識將眼睛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感受到的一切錄像起來,形成記憶,不斷在心中放映,並以之做為評斷事物的依據。殊不知這就像透過哈哈鏡看世界,看到的全是妄心所建構起來的虛妄表相。有學員說她常常在與人爭執過後「越想越氣」,事件的影像與對話,不斷在心內重複播放,很為所苦,不知如何放下。法師說:「這都是因為我們把記憶中的感受當成是「我」,把對方的言語也當成是「我」,以「三輪體空」的概念來講:沒有罵人的他、沒有被罵的我、也沒有罵人的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把心放在種種現象上,但也無需處理現象,想將波浪變成平靜的波浪,只要觀其生滅,知道現象的產生與消失,「世界通通有,人我是非不見了。」

  

 

 


我們的心要如廣角境普照所有萬象,而非探照燈去緣局部的東西,心因境有,境由心生,如果能做到心境雙亡、心境一如,就能擺脫掉許多煩惱。當下是心,過去後即是物、境,凡夫只見到念頭的滅,卻永遠看不見念頭的生起,當我們感知到一個意念時,事實上它已經消滅了。後念緣前念、念頭不斷相續,是痛苦的一個來源,當我們停止緣前念,虛空即刻粉碎。法師也提到,用平等心對待萬物,沒有歡喜,也沒有討厭,遇見每個人都像是初次看見,沒有好惡之心,無相無念,不要把記憶中的影像當成實體,隨著起伏擺動。

聖嚴師父說:「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裏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這便是「無念」,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就是「心無所住」。


經過五個晚上「無我」的震撼教育,星期六則是實修的體驗。由毛靖師兄帶領八式動禪後,果醒法師概略解說「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的默照禪法,從有對象的放鬆身心、體驗呼吸到沒有對象的觀全身(呼吸、感覺、妄念)、觀環境、直觀與空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讓心觀照一切有為法的起滅,不生起妄念,清楚覺知卻又微然不動,心與六塵不起交互作用。法師讓大家觀看一段新聞影片,然後將90%的注意力放在身體上,10%的注意力放在影片上,再看一次時,學員都發現情緒減少了,心緒比較不會隨著新聞內容波動起伏。這是很好的練習,學習隨時隨地觀照身心,不受外在環境的刺激盲目跟著起舞。

在話頭禪的部份,法師列舉了幾個問題:「父母未生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拖著死屍的是誰?」「念佛是誰?」「什麼是無?」他讓學員們實地操作選一個話頭來參,在寧靜祥和的大殿中,大家端坐在蒲團上,心生疑情,不斷的問話頭、參話頭。當腿麻、背疼時,問自己:「腿麻的是誰?背疼的是誰?」那個被紛飛妄念遮蔽的真心又在哪裡?法師舉例說,自性就像是不小心被當成垃圾丟棄的黃金,尋求真心如同於垃圾堆(妄念)中找尋黃金(真心),垃圾是垃圾,黃金是黃金,在尋覓的過程裏不需要把垃圾一一丟掉,如同不用把洶湧的波浪變成寧靜的波浪,因為它們的本質與海水是一樣的,只要將心收攝回來,不執取在幻化無常的現象上,真心立刻浮現,這便是「因緣有,自性空」。

  

 

 


有信眾提出疑問:「如果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如夢幻泡影,那是不是家人、朋友種種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法師回答:「不是不存在,是暫時存在!」這句話如醍醐灌頂打入每個人心中,所謂「無我」與「空」並不是沒有,而是所有外在世界,都是自心緣外境所產生,萬法唯心造,如經典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界,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背後的空性如亙古蒼芎永恆不變,好比藍天中雲朵(念頭)來去,變幻無窮,但天空本身恆常在那,不生起也不幻滅。並沒有一個我、一個他及種種外相,所有一切都是一體的,無法切割,沒有分別,許多痛苦煩惱通通來自於有能所的分別心,有能所便會衍生無明,然後虛空、世界與眾生於焉產生,這些外在的依報身,是隨著我們正報而轉,由眾生共同的思想、語言及行為所創造,我們卻誤將這些心所創造出來暫時存在的現象認為真實無比,甘願受其擺佈操縱,於是在業浪中輾轉輪迴徘徊,無法解脫。

  

 

 


超越「能所」需要不斷練習,要學習消融自我,隨時想到眾生需要什麼。法師說 聖嚴師父遇見任何一個人,心裏想的是「這個人跟我接觸以後,能夠得到什麼利益?」如果我們能夠時時抱持利他的心態,慢慢自我會越來越微渺,我執逐漸放下,慈悲心漸漸滋長,因為能所對立、瞋心所帶來的煩惱便能夠淡化。

這次研習營在上課過程中發生一段小插曲,當法師授課講到一半時突然地動山搖起來,地牛翻身,但只維持數秒鐘左右,只見果醒法師彷彿啥事也沒發生,繼續專注講課,大殿中六十多名學員見著法師的從容態度,也跟著安頓身心,把地震拋諸腦後,專心投入課程內容中。後來第二天一位西方眾分享認為法師面臨地震時所示現的「心不著相」態度就是最好的教導。有位師兄打趣問道:「如果地震搖晃得很嚴重時法師也不逃嗎?」法師答:「不是不逃,只是不會驚慌地逃!」幽默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


最後一天上課,法師開示「無為VS有為」,要“努力於不努力”,意思是要用功修行讓自己的心不attach在各種現象上,相會按因緣法出現,不要取相為我,把被感知的對象當成是我;無形無相、沒來沒去、不生不滅的心性才是本來面目。

關於記憶的部份,我們一般人很難不受其影響,會受過去的認知、想法、腦海中儲存的影像所操縱,法師說明心識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如攝影機一般錄像起來,這個有能所、有分別的影像並非真實,心中的媽媽只是一個色相,不是真實的媽媽,要認清楚記憶並不是你。原諒、包容一個人其實是原諒、包容你自己的記憶。法師闡釋所謂的「影響」,就是受看見的影像(影)、聽見的聲音(響)所左右,自己做連結,謂之「影響」,這是認物為己、認動為身、認動為境。

  


在課程結束之前,學員分組分享心得,每個人都覺得經過法師一個禮拜的教導,收穫很多,明瞭了性與相的分別,很多煩惱都是攀緣外境所引起。心本來就有“明”的功能,我們卻不斷的去“明”各種事物來證明心有“明”的功能,遂產生許多妄念。法師不斷強調太陽不會選擇照耀對象,我們的心就如太陽般應該也是普照萬物,卻因分別心與有能所的心著境在局部的相中,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交互作用下迷失了原本清淨無染的真心。

當起了貪瞋癡念頭時,要問自己是誰在貪、誰起了瞋心、誰在愚痴?如果是「我」,那個「我」又是誰?法師鼓勵大家在生活中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清楚覺知根本沒有一個「我」,也沒有與之對立的對象,心如鏡子包含種種外相,但鏡子本身卻是無相的。

  


菜根譚:「風過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這句話應該能貼切點出法師所說的無我、心不著境的概念。

一個星期的課程大家雖然身體有些疲累,但內心卻是無比歡喜,學習到了正知見、正確的觀念後,重要的是把它帶回家實際運用到生活中。不僅在蒲團上用功,離開禪堂後更要提起方法努力練習把「無我」的修行融入到每時每刻,不再受舊習性的制約牽引。

  


這顆無相無念的心一直都在那裏,像布袋和尚說的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人生就如同一場夢,夢中的每個角色都是「我」所幻化扮演,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一切都是我,一切也都非我。《楞嚴經》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所說「入流亡所」,沒有主觀的自我,也沒有客觀的環境,自性本空,不執取任何物象。法師慈悲依據大眾的根性隨機調整教化,信手拈來,皆是讓人清楚意會的真言,彷彿心中有盞明燈剎時被點亮,窺見虛空中永恆不變的真理與智慧,瞭悟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的境地。經過經典的洗禮與法師句句機鋒的開示,學員們帶著充實與感恩的心期待下一次與法師再度以法歡喜相會。

Go to top